联华证券_股票配资平台开户_网上配资股票门户

可靠的网络股票配资 湖南省株洲市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发布日期:2025-02-16 22:42    点击次数:95

可靠的网络股票配资 湖南省株洲市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可靠的网络股票配资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讨论人工智能是否应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前提要件,是人工智能能否构成主体或者说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主体性。主体是个具有特定指称的哲学概念,倘若人工智能无法从哲学上证成主体,那么也难以从法律关系上赋予其主体资格。

然而,即使是具有较强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现出一定情感意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离具备主体地位也相差甚远。只有人,并且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或者改造世界的人,才构成主体。由人而来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组织机构,乃至整个社会,但必须有具体的、实践的人的存在与在场。

人作为主体最本质的规定性是主体性,主体性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的创造性与实践性,即主观能动性或者说自我意识。这是人之为人、人为主体最根本的特征。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表现出日益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自主行为能力,但其所解决的问题仍只是封闭场景下的计算求解问题,无法对外界环境自行设定目标或计划,进行自主能动的反馈,远远没有“进化”出自我意识或者说能动性,因此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人所特有的那种主体性,也就无法构成主体。

展开剩余97%

更进一步,人工智能也不能构成法律主体或有限法律主体。《有限法律主体: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的合理选择》提出,民事主体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历史演变,反映民事主体去脸庞化与去伦理化的特征。但任何拟制主体的根基都可以追溯到人的存在或在场。这非但没有与唯有人作为主体的理论相违背,反而强化唯有人才可作为主体的理念。一方面,公司、社团等法人的建构,可以视为复数人的集合,法人作为法律主体的核心要素仍是享有权利义务并承担一定责任的人;另一方面,非人组织构成法律主体的哲学根基,并非主张一种强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只是在强调最底线的人文主义,即有人的存在或在场。对完全自动化、脱离或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人工智能赋予法律主体地位,在根本上背离了这一哲学宗旨。

(摘编自李凌《“人工智能是否应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伦理审思》)

材料二: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领域展现出的强大自主性和泛化能力,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与人工智能的交流就像是和另一个人交谈。那么,当一台智能机器能够和我们进行具有理性和情感特征的语言交流时,机器是否也会影响我们的“人性”呢?人性,通常指的是人类独特的理性、意识、自我反思、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等特质。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具有人性,但其在与人类的语言交互中,通过识别人类意图、回应认知和情感需求来满足人类欲望,无疑会深刻影响人们的理性、情感和道德判断。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性,是人类在新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中呈现一种新的自主性。传统的人机交互中,人工智能更多被视为一种工具,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已经不限于工具与工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成为具有一定自主性和目标导向性的积极参与者,这种新形态的人机交互将逐渐深刻地影响人性。

与生物主体的漫长进化之路相比,人工智能每一次的技术进步几乎都会赋予自主性更多新内涵,让我们对“机器能否像人一样行动”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阶段,是否能够展现自主性、社交性、反应性和主动性,成为衡量其是否具有主体性的关键标准,这些特征构成了人工智能的弱自主性。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始期待人工智能展现出更多的“人类特质”,比如能够自主学习、与人社交、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活反应,甚至能主动解决问题。这种强自主性概念包含知识、信念、意图和责任感等人类特有的复杂特质,人工智能的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反应,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应被视为具有一定自主性和目标导向性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机械响应人类的指令。与人类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不断监控和注意人类对话者的语言来理解掌握人类的目的意图,甚至能够感知到其中的情绪变化以及潜在态度,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类参与者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比如,一个人在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长期接触中,如果感受到智能机器在描述事实和理解自身意图方面的可靠性,那么会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的信任感,由此,智能机器蕴含的一些价值观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

人性既坚韧又脆弱。当我们与一个非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长期交互相伴时,必然会影响人类个体的思维认知和情感品格,人性脆弱性被利用的机会显著增加。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不应该局限于机器与人的价值观对齐,更应探究其对人性的潜在影响。未来的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生活中更加智能、更加贴心的伙伴,同时也存在其对人性欲望的过度满足和扭曲的问题。我们需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增进人类福祉,而非削弱人性的核心价值。

(摘编自殷杰《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能构成主体或者说人工智能具有主体性是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

B. 人成为主体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人具有创造性与实践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或者说自我意识。

C. 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理性、意识、自我反思、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等特质,因此不具有人性。

D. 人工智能通过监控和注意人类的语言来理解掌握人类的目的意图,对人类认知产生了深刻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论证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主体地位,应该先从哲学上予以证明。

B. 法律主体可以由非人组织构成,说明在法律中并不强调人的存在。

C. 随着人机交互关系继续发展,人工智能将不再是服务于人的工具。

D. 人工智能满足人类所有需要,成为人类生活中智能、贴心的伙伴。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第四段中提到的人工智能的强自主性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对生物科学信息做出分析,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蛋白质分子。

B. 智能医疗诊断系统根据病人的症状、医学知识和数据为病人提供治疗建议。

C. 智能家居系统根据人的口令设置,自动调节房间灯光的明暗和窗帘的开合。

D. 自动驾驶汽车在复杂交通情境和伦理风险下制定并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4. 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人工智能不应具有法律主体地位?

5. 最近,“智能向善”入选“2024年十大流行语”,引起了公众对科技伦理的讨论与关注。请根据材料,谈谈“智能向善”对我们发展人工智能有哪些启示。

【答案】

1. D 2. A 3. C

4. ①哲学层面、主体需人且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无自我意识,不具主体性。

②法律关系上,拟制主体根基与人相关,赋予脱离人的人工智能主体地位背离宗旨。

5.①技术研发关注对人性影响,确保增进福祉,不削弱人性价值。

②人机交互认识其自主性,引导积极影响,避免利用人性脆弱。

③秉持“智能向善”,让其发展符合人类价值观。

【解析】

【导语】两篇材料聚焦人工智能的主体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别从法律哲学和人性伦理层面展开探讨。材料一强调人工智能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因此难以构成法律主体,体现了哲学与法律的结合论证。材料二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中的自主性及其对人类理性、情感和价值观的潜在影响,展现对科技伦理的深刻思考。两篇文章视角互补,深刻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对人类认知产生了深刻影响”错,材料二明确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不断监控和注意人类对话者的语言来理解掌握人类的目的意图…… 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类参与者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这里强调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而非“对人类认知产生了深刻影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B.“说明在法律中并不强调人的存在”错,材料一指出“任何拟制主体的根基都可以追溯到人的存在或在场。公司、社团等法人的建构,可以视为复数人的集合,法人作为法律主体的核心要素仍是享有权利义务并承担一定责任的人;非人组织构成法律主体的哲学根基,并非主张一种强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只是在强调最底线的人文主义,即有人的存在或在场”。这表明法律中即便存在非人组织构成的法律主体,其基础依然是强调人的存在,并非不强调人的存在。

C.“人工智能将不再是服务于人的工具”错,材料二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已经不限于工具与工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成为具有一定自主性和目标导向性的积极参与者”,这里说的是“不限于”工具关系,但并非意味着人工智能将不再是服务于人的工具,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D.“人工智能满足人类所有需要”错,材料二明确提到“未来的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生活中更加智能、更加贴心的伙伴,同时也存在其对人性欲望的过度满足和扭曲的问题”,说明人工智能并不能满足人类所有需要,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并非完全积极的状态。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主动对生物科学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帮助科学家发现新分子这一目标,展现出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体现了强自主性。

B.该系统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数据,针对病人具体症状,主动生成治疗建议,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强自主性。

C.它只是机械地按照人的指令进行操作,并没有主动地去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不具备强自主性所要求的主动的、有目的计划的行为特质,仅仅是对人类指令的被动响应,所以不能体现人工智能的强自主性。

D.这表明自动驾驶汽车能够依据外界复杂的交通状况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主动地制定并选择相应的行动方案,充分展示了其有目的、有计划地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体现了强自主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明确阐述“主体是个具有特定指称的哲学概念,只有人,并且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或者改造世界的人,才构成主体”,强调了主体的构成要素是人,且人需具备特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指出“人作为主体最本质的规定性是主体性,主体性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的创造性与实践性,即主观能动性或者说自我意识”,进一步明确了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又提到“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表现出日益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自主行为能力,但其所解决的问题仍只是封闭场景下的计算求解问题,无法对外界环境自行设定目标或计划,进行自主能动的反馈,远远没有‘进化’出自我意识或者说能动性”。这表明人工智能缺乏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不具备主体应有的主体性,所以从哲学层面看,人工智能无法构成主体,也就不应具有法律主体地位。

②文中提到“《有限法律主体: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的合理选择》提出,民事主体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历史演变,反映民事主体去脸庞化与去伦理化的特征。但任何拟制主体的根基都可以追溯到人的存在或在场”,说明在法律关系中,拟制主体的根源与人紧密相关。还举例“公司、社团等法人的建构,可以视为复数人的集合,法人作为法律主体的核心要素仍是享有权利义务并承担一定责任的人;非人组织构成法律主体的哲学根基,并非主张一种强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只是在强调最底线的人文主义,即有人的存在或在场”,进一步强调了法律主体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离不开人的存在这一基础。因此,“对完全自动化、脱离或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人工智能赋予法律主体地位,在根本上背离了这一哲学宗旨”,即从法律关系角度,赋予脱离人的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是不合理的,所以人工智能不应具有法律主体地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二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具有人性,但其在与人类的语言交互中,通过识别人类意图、回应认知和情感需求来满足人类欲望,无疑会深刻影响人们的理性、情感和道德判断”,这表明人工智能与人类交互会对人性产生影响。同时指出“人性既坚韧又脆弱……未来的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生活中更加智能、更加贴心的伙伴,同时也存在其对人性欲望的过度满足和扭曲的问题。我们需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增进人类福祉,而非削弱人性的核心价值”。这强调了在技术研发时,要充分考虑人工智能对人性的影响,保证其发展是增进人类福祉,而非破坏人性的核心价值,所以“智能向善”启示我们在技术研发中要关注对人性的影响,确保增进福祉,不削弱人性价值。

②材料二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中呈现一种新的自主性……人工智能成为具有一定自主性和目标导向性的积极参与者,这种新形态的人机交互将逐渐深刻地影响人性”,说明在人机交互中,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会对人性产生影响。还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不断监控和注意人类对话者的语言来理解掌握人类的目的意图……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类参与者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以及“人性脆弱性被利用的机会显著增加”。这意味着我们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中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其对人类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防止其利用人性的脆弱之处,此为“智能向善”在人机交互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③综合两则材料,材料一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唯一性以及法律主体构建中对人的强调,材料二关注人工智能对人性的影响,都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围绕人类展开,符合人类的价值观。材料二明确指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不应该局限于机器与人的价值观对齐,更应探究其对人性的潜在影响”,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要以符合人类价值观为导向。“智能向善”正是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要秉持符合人类道德和价值取向的原则,所以我们要秉持这一理念,让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价值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墓地

孙甘露

正月十五,元宵节。

汽车一路向西,行驶至小闸镇附近。

宁绍山庄就在小闸镇南面,墓园门前有座木桥,桥后林木森然。汽车停在桥前,叶启年下车后独自过桥。草地间的小路上,零星有几个来扫墓的人。叶启年穿过一方草地,草坪后冬青环绕,他走到叶桃和她母亲的墓前。

叶桃墓前有一小堆栗子,已遭鸟雀啄食,散落在四周。叶桃爱吃栗子,叶启年似乎心里想到了点什么,盯着栗子看了半天,又俯身用手把墓穴石板上的残渣扫落草丛。

今天是叶桃的生日,谁还会记得这个日子?他将叶桃的骨灰从南京送回上海陪伴她母亲,没有什么人知道。至于陈千里,他有何面目来见叶桃?是他们杀了她。

一阵风吹过,有人在远处轻声哭泣,声音像是在吟唱。

叶启年忽然觉得背后有些异样,他猛地转过身,几步开外,陈千里两手垂在大衣两侧,镇定地注视着他。

①“你还是改不了不请自到的毛病。”那个兴冲冲的年轻人依稀还在,似乎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彻底修改他。

“你派人找了我几趟,这次我自己来了。”

两只灰背鸫落在草丛中,它们是新来的觅食者,对别的鸟儿啄过、已经裂开的栗子不感兴趣,而是找到了一颗完整的栗子。(甲)

“那么这些栗子是你带来的?你倒记得她喜欢吃这些。”

陈千里仍然盯视着叶启年,他似乎根本没听到叶启年说的话。

②“你跟着叶桃跑去南京,现在又跟着我来她的墓地。”

陈千里淡淡地回答:“找你不难,看守墓园的人有一本登记簿。这几年,你每年元宵节都会来一次,放下一点钱。"

叶启年冷笑了起来:“我差点以为你会专门来看看叶桃。你是打算在她们的墓前杀了我?”

陈千里的声音很平静:“你不配死在她们的墓前。”

“这是我的女儿!”叶启年突然咆哮了起来,“你利用她,然后又把她杀了!”

陈千里厉声道:“是你杀了叶桃,是你杀了自己的女儿!”

草地间的小路上一对男女向这里走来,他们好像感觉到了什么,犹犹豫豫地停住了脚步,转身向另一条小路走去。(乙)

叶启年盯着陈千里,压低了声音:“你们欺骗她,让她进入瞻园窃取情报。她被发现了,你们就认为她没了利用价值。她投奔你们,你们却把她杀了,从背后开枪,让她孤零零地死在藏兵洞里。”

陈千里觉得是时候戳破这个冥顽不化的特务头子的妄念了:“叶桃是为了她的理想牺牲的。她去南京,利用你的关系进入瞻园,是她主动向党组织提出的请求。还有更重要的,和你说的正相反,她在女师大加入了共产党,是地把我引上了革命的道路。”

叶启年看着叶桃的墓碑,面无表情地说:“你们把她杀了,再把她塑造成你们的烈士。但是我的女儿是党国的烈士。我的女儿。我非常清楚!”

“你清楚?我来告诉你不清楚的。”陈千里看看四周,也压低了声音。陈千里明白,真相可以摧毁他那自欺欺人的盔甲:“她出不了瞻园。先前泄露的情报,都是从那里出去的,你不许门卫室放她出门。她一到门口,门卫就会拦住她,然后给你打电话。她没法离开,也不敢离开。她觉得就算出了门,你也会悄悄派人盯着她。”

“我派人监视自己的女儿?一派胡言。”

“叶桃了解她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她贸然出去联络党组织,很可能连累其他同志。”

“你以为你编造的这些能够蒙骗世人?”叶启年心想,父亲的本能是否让自己在特殊时刻失去了一个特务的应有判断。

“我和她约好了,在马府街等她。我远远看见她从九条巷过来,立刻跑过去,但枪声响了。等我赶到时特务躺在地上,她自己也中了枪,子弹是从背后打进去的。她说特务蹲下来检查,打算再补一枪,但他看到了叶桃的脸,愣了一下,这时候叶桃口袋里那支袖珍手枪射出了子弹。”

“她昏迷不醒。我背着她向北面狂跑,丹凤街、洪武路、子午路,一直跑到神策门。”陈千里眼前浮现出当时的情景,他们冒雨上了城墙,城墙顶上有向下的阶梯,下去几阶就进了城墙里面的藏兵洞,那里可以躲几千个兵卒。

“她全身都湿了,血和雨水混在一起。她醒来后对我说,她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来杀她了。她说,那不是要杀她,那是冲着我来的。你不想让人知道你的女儿通共,你认为只要把我杀了,就切断了叶桃和地下党之间的联系。你以为她是因为我才加入了共产党。”

只是一瞬间,叶启年就像燃尽的蜡烛开始销蚀坍缩,虽然还站在那里,但已是神色委顿。

陈千里看着面前这个杀死了自己女儿的父亲:“我想去找医生,但街道被你派出去的人封锁了。你派人枪杀了叶桃,还堵死了救她的一线希望。”

他长舒一口气,望向墓地上空,天色不知什么时候起了变化,浓云密布,像是要下雨了。他凝视着叶桃的墓碑,上面只是简单地刻着叶桃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朴素如她在世时的面容。平静,令人信赖,视死如归。

从墓地到河边的那段路,叶启年完全不知道是怎么走过来的,他面无人色,浑身像被抽去了骨头。寒风卷地而来,墓园中的落叶被卷至半空。

(节选自《千里江山图》,有删改)

注①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讲述了1930年代一群热血青年为完成“千里江山图”计划(党的经费转运和中央领导的转移)而出生入死的斗争故事。②陈千里,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与叶桃是恋人关系。③叶桃,中共地下党员,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④叶启年,曾是陈千里的老师,国民党特工总部主任,驻地在瞻园。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启年冷笑质问陈千里打算在墓前杀了自己,陈千里不谈杀不杀而谈配不配的问题,话语中透露出对叶启年无比失望与痛惜之情。

B. 叶启年坚持认为是陈千里他们利用了叶桃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她,针对他的满嘴谎言,陈千里面对面给予了无可辩驳的事实驳斥。

C. “像燃尽的蜡烛开始销蚀坍缩”,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叶启年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后的极为失落、痛苦的复杂心境。

D. 标题“墓地”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将对立的陈、叶二人置于同一叙事语境,有利于突破时空,集中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

7. 下列对小说对话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中“还是”“不请自到”表现出叶启年表面冷静镇定,实则内心有不快更有不安。

B. ②句中两个“跟着”意思相同,说明陈千里的行踪,凸显出叶启年的卑鄙与险恶之心。

C. 通过对话,巧妙地运用回顾和穿插把现在的冲突和过去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情节发展。

D. 人物对话为读者充分再现了正义与邪恶两类形象,同时让读者的情感体验更真切、更深刻。

8. “闲笔”是指小说中关于非情节因素的叙写,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文中画波浪线的甲、乙是两处“闲笔”,请任选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9. 作者利用人物的多重角色建构关系,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典型性。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示例一:

甲处。

①通过鸟儿落下啄食栗子的刻画,以动衬静,表现出此刻墓园中的死寂。

②暂时中断紧张的对话,插入景物描写,舒缓了叙事节奏,使行文张弛有度。

③既照应前文关于“栗子“的描写,又自然引出下文的对话内容,推进后文的情节发展;国插入墓园鸟儿的活动,增加了生活场景的真实感,使小说更真实。

示例二:

乙处。

①描写一对男女犹豫停步、转身的行为,暗示现场气氛的紧张,侧面突出人物冲突的激烈。

②暂时中断紧张的对话,转入墓园其他人物描写,舒缓了叙事节奏,使行文张弛有度。

③既照应了第三段内容,又交代下文叶启年压低声音的缘由,衔接自然流畅。

④插入墓园其他人物活动,增加了生活场景的真实感,使小说更真实。

9. ①陈千里、叶桃、叶启年三个人物都具有多重角色,构成恋人、同志(战友)、父女、师生、敌我等关系,在各自的行动中彰显出人物生命内在的丰富性。

②陈千里在恋人叶桃的引领下走上革命道路,在叶桃牺牲后迅速成长为一名有胆有谋的地下党负责人。两人没有汲汲于个人的浪漫、幸福,而是积极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的地下革命斗争),用信仰诠释了青年人在国家危亡之际的使命和担当。

③身为特工总部头子叶启年的爱女,叶桃以背叛父亲的方式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潜伏敌人内部),信仰坚定、无惧牺牲,体现出她深明大义和对革命理想的忠诚。

④身为特工头目的叶启年,不想让人知道女儿通共,不惜派人杀害陈千里,命令手下向叶桃开枪,是心狠手辣的反动派;千方百计地试图把女儿死亡的责任推到陈千里他们身上,冥顽不化的妄念被戳破后,身为父亲的叶启年无奈又哀伤。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叶启年与陈千里在墓地的对话,深刻展现了国共两派信仰矛盾的对立。叶启年因特务身份与父女关系的双重冲突陷入悔恨与自欺,而陈千里以事实揭露真相,展现了革命者的信仰与大义。墓地作为故事场景,既是一方哀思之地,也象征正义与邪恶的对峙。细节描写如“栗子”“灰背鸫”等“闲笔”烘托紧张气氛,增强情感张力,揭示革命理想之重令人唏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无比失望与痛惜”错,结合“陈千里的声音很平静:‘你不配死在她们的墓前’”可知,应为“无比蔑视”。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对话艺术的分析能力。

B.两个“跟着”意思不同,结合“你跟着叶桃跑去南京,现在又跟着我来她的墓地”可知,第一个“跟着”是“跟随、追随”,第二个“跟着”是“跟踪”。目的不是“说明”行踪;不是“凸显”而是暗含“敲打”。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示例一:甲处。

①结合“两只灰背鸫落在草丛中,它们是新来的觅食者”可知,通过鸟儿落下啄食栗子的刻画,以动衬静,表现出此刻墓园中的死寂。

②结合“陈千里仍然盯视着叶启年,他似乎根本没听到叶启年说的话”可知,暂时中断紧张的对话,插入景物描写,舒缓了叙事节奏,使行文张弛有度。

③结合“叶桃墓前有一小堆栗子,已遭鸟雀啄食,散落在四周。叶桃爱吃栗子,叶启年似乎心里想到了点什么,盯着栗子看了半天,又俯身用手把墓穴石板上的残渣扫落草丛”可知,既照应前文关于“栗子“的描写,又自然引出下文的对话内容,推进后文的情节发展;国插入墓园鸟儿的活动,增加了生活场景的真实感,使小说更真实。

示例二:

乙处。

①结合“草地间的小路上一对男女向这里走来,他们好像感觉到了什么……”可知,描写一对男女犹豫停步、转身的行为,暗示现场气氛的紧张,侧面突出人物冲突的激烈。

②结合“叶启年盯着陈千里,压低了声音”可知,暂时中断紧张的对话,转入墓园其他人物描写,舒缓了叙事节奏,使行文张弛有度。

③结合“今天是叶桃的生日,谁还会记得这个日子?他将叶桃的骨灰从南京送回上海陪伴她母亲,没有什么人知道。至于陈千里,他有何面目来见叶桃?是他们杀了她”可知,既照应了第三段内容,又交代下文叶启年压低声音的缘由,衔接自然流畅。

④结合“犹犹豫擦地停住了脚步,转身向另一条小路走去”可知,插入墓园其他人物活动,增加了生活场景的真实感,使小说更真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结合“陈千里,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与叶桃是恋人关系”“叶桃,中共地下党员,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叶启年,曾是陈千里的老师,国民党特工总部主任,驻地在瞻园”可知,陈千里、叶桃、叶启年三个人物都具有多重角色,构成恋人、同志(战友)、父女、师生、敌我等关系,在各自的行动中彰显出人物生命内在的丰富性。

②结合“还有更重要的,和你说的正相反,她在女师大加入了共产党,是她把我引上了革命的道路”可知,陈千里在恋人叶桃的引领下走上革命道路,在叶桃牺牲后迅速成长为一名有胆有谋的地下党负责人。两人没有汲汲于个人的浪漫、幸福,而是积极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的地下革命斗争),用信仰诠释了青年人在国家危亡之际的使命和担当。

③结合“叶桃是为了她的理想牺牲的。她去南京,利用你的关系进入瞻因,是她主动向党组织提出的请求”可知,身为特工总部头子叶启年的爱女,叶桃以背叛父亲的方式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潜伏敌人内部),信仰坚定、无惧牺牲,体现出她深明大义和对革命理想的忠诚。

④结合“我想去找医生,但街道被你派出去的人封锁了。你派人枪杀了叶桃,还堵死了救她的一线希望”可知,身为特工头目的叶启年,不想让人知道女儿通共,不惜派人杀害陈千里,命令手下向叶桃开枪,是心狠手辣的反动派;千方百计地试图把女儿死亡的责任推到陈千里他们身上,冥顽不化的妄念被戳破后,身为父亲的叶启年无奈又哀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秋七月,也先图犯边,其势甚张。八日,也先大举入寇,兵锋锐甚。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太监王振劝上亲征。命下,二日即行,事出仓卒,举朝震骇。遂偕王振并官军五十余万人,至龙虎台驻营。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随驾诸臣连上章留,振怒,悉令掠阵。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寇亦佯避,诱师深入。

八月戊申朔,至大同。振又欲进兵北行,邝埜请回銮。埜乘马蹀躞而前,坠地几殆。王佐竟日跪伏草中请还。钦天监正彭德清斥振曰:“若有疏虞,陷乘舆于草莽,谁执其咎?”学士曹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振怒曰:“倘有此,亦天命也!”会前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镇守大同中官郭敬密言于振,势决不可行,振始有还意。明日班师,大同总兵郭登告学士曹鼐等,车驾入,宜从紫荆关,庶保无虞。王振不听。

是日,驾至土木,去怀来仅二十里。众欲入保怀来,以王振辎重千余辆未至,留待之。邝埜再上章请车驾疾驱入关,而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殿力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振愈怒,叱左右扶出。遂驻土木。旁无水泉,又当敌冲。十四日辛酉,欲行,敌已逼,不敢动。人马不饮水已二日,饥渴之甚,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已为也先所据。十五日壬戌,敌遣使持书来,以和为言。遂召曹鼐草敕与和,遣二通事与北使偕去。振急传令移营,逾堑而行,回旋之间,行伍已乱。南行未三四里,敌复四面攻围,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贵矢被体如猬。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被拥以去。英国公张辅,尚书邝埜、王佐,学士曹鼐、张益而下数百人皆死。军士脱者逾山坠谷,连日饥饿。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十七日,百官集阙下,颇闻败报,私告语,惊惧。出朝见败卒裹创累累至,讯之,皆不知上所在。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二》)

材料二:

异战,土木之败也。寇非深入之师,国非积弱之势,徒以官竖窃柄,狎寇弄兵,逆众心而驱之死地,遂致六师挠败,乘舆播迁,大臣百官身膏草野。夫始之不能制其不出出不能使之早旋枕藉疆场无益于败。然值仓皇奔溃之时,主辱臣死,志异偷生,亦可无讥于伤勇矣。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五十五》)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始之A不能制B其不出C出不能使之D早旋E枕藉疆场F无益G于败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朔,农历每月初一,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晦”,如《登泰山记》“戊申晦”。

B. “蹀躞而前”的“而”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相同。

C. 竟日,终日、整天,与《项脊轩志》“竞日默默在此”的“竟日”意思相同。

D. 咎,灾祸、灾殃,与《诗经·卫风·氓》“体无咎言”的“咎”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月,也先威胁边境,来势凶猛,太监王振劝皇上亲征,仓促出兵到达龙虎台驻营,还没到大同,就遇到了诸多困难。

B. 抵达大同后,王振还想率兵北进,根据邝埜、彭德清、曹鼐等人的意见才决定班师,途中却没有听取走紫荆关的建议。

C. 车驾至土木堡,因王振千余辆辎重未至,留在土木等待,未入怀来,邝埜上奏请求车驾快速入关,反而遭到王振怒斥。

D. 朝廷百官听到打败仗的消息感到惊恐,见到伤兵败卒源源不断地回来,询问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皇上被掳去了何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

(2)振急传令移营,逾堑而行,回旋之间,行伍已乱。

1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明史·列传·卷五十五》认为土木之败“异哉”的原因。

【答案】10. CEF

11. D 12. B

13. (1)臣子的性命原本就不值得顾惜,皇上的安危关系着天下的安危,怎么可以轻率冒进!

(2)王振紧急下令转移营地,跨越沟壑前进,进退之间,行军队伍已经散乱。

14. ①“异哉”是指奇怪,令人难以理解。

②敌军并没有深入内地。

③明朝并非国势衰弱。

④因为宦官专权,皇帝听信太监御驾亲征,不顾众人祖劝,以致被敌军俘虏。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土木之变”事件的记述,展示了明朝中期权臣专权导致军事失败的悲剧。文章详细描绘了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决策过程、战场形势以及最终的惨败,强调了官僚体制内的专擅与无知对国家命运的消极影响。通过对重要人物的表现和对决策错误的记录,文章揭示了根本原因在于权臣王振的独断专行及其对谏言的忽视,突显了他的昏庸与无法对抗的外敌压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起初不能制止皇上出征,出征后又不能让他早日回师,大臣百官死在战场上,对于挽回败局没有任何益处。

“夫”是发语词,“制其不出”主谓宾结构完整,所以在“不出”后断开,即C处;

“早旋”是一个词,“早日回师”的意思,与“始之不能制其不出”对应,所以在“旋”后断开,即E处;

“枕藉疆场”与“无益于败”语义相对独立,且“无益于败”是对“枕藉疆场”的评价,所以在“疆场”后断开,即F处。

故选C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八月初一戊申日;/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B.正确。均为连词,表修饰。句意:埜骑着马小步慢行向前;/我曾经整天思考。

C.正确。终日、整天。句意:王佐整天跪伏在草丛中,请求皇帝返回;/整日默默地待在这里。

D.“意思不相同”错误。均为“灾祸、灾殃”的意思。句意:谁来承担这个过错;/卜筮的结果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

B.“根据邝埜、彭德清、曹鼐等人的意见”错误。材料一说“会前军西宁侯朱瑛……振始有还意”,可见王振决定班师主要是因为前军覆没以及郭敬密言,并非完全根据邝埜、彭德清、曹鼐等人意见。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原本、本来;“系”,关系;“轻进”,轻率冒进。

(2)“移营”,转移营地;“逾”,跨越;“行伍”,行军队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异哉”的理解:“异哉”字面意思是奇怪,结合材料二内容,是说土木之败这件事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②敌军情况:材料二提到“寇非深入之师”,表明敌军并非是深入内地的强大军队,这是土木之败让人觉得奇怪的原因之一。

③明朝国势:“国非积弱之势”说明明朝当时并非处于国势衰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却遭遇失败,令人费解。

④内部因素:“徒以官竖窃柄,狎寇弄兵,逆众心而驱之死地”,指出因为宦官王振专权,皇帝听信他的话御驾亲征,还不顾众人劝阻,最终导致皇帝被敌军俘虏,这是导致土木之败的重要内部原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秋季七月,也先谋划侵犯边境,他的来势十分嚣张。八日,也先大举入侵,军队的锋芒极其锐利。大同的军队战败,塞外的城堡,所到之处都被攻陷。太监王振劝说皇上亲自出征。命令下达后,两天就出发了,事情发生得仓促,整个朝廷都震惊害怕。于是皇上偕同王振以及官军五十多万人,到达龙虎台安营扎寨。连续几天刮风下雨,人心惶惶,军情愈发紧急。随驾的各位大臣接连上奏章请求皇上留下,王振发怒,命令他们全部去阵前效力。还没到达大同,士兵们就已经缺乏粮食,沿路都是饿死的士兵尸体。敌寇也佯装躲避,引诱明军深入。

八月初一戊申日,明军到达大同。王振又想向北进军,邝埜请求皇上返回京城。邝埜骑马小步快跑向前,不小心从马上坠落,差点丧命。王佐一整天都跪在草丛中请求皇上回师。钦天监正彭德清斥责王振说:“如果有疏忽闪失,使皇上陷入荒野之中,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学士曹鼐说:“臣子的性命原本就不值得顾惜,皇上的安危关系着天下的安危,怎么可以轻率冒进!”王振发怒说:“倘若发生这样的事,那也是天命啊!”恰逢前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的军队全军覆没,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暗中对王振说,形势绝对不可以继续进军,王振这才开始有了回师的想法。第二天开始撤军,大同总兵郭登告诉学士曹鼐等人,皇上的车驾回去,应该从紫荆关走,这样或许能确保没有忧患。王振不听从。

这一天,皇上的车驾到达土木堡,距离怀来只有二十里。众人想要进入怀来城自保,因为王振的一千多辆辎重还没有到达,就留下来等待。邝埜再次上奏章请求皇上的车驾快速入关,并派精锐部队断后。没有得到回复。邝埜又到皇上的行殿极力请求,王振发怒说:“迂腐的儒生哪里懂得军事!再胡乱说话一定处死!”邝埜说:“我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怎么能用死来恐吓我!”王振更加愤怒,呵斥左右的人把邝埜扶了出去。于是军队驻扎在土木堡。土木堡旁边没有水源,又处于敌人进攻的要道。十四日辛酉日,明军想要出发,敌人已经逼近,不敢行动。人马已经两天没有喝水,饥渴难耐,挖井深达二丈也没有挖到水。土木堡南面十五里处有一条河,已经被也先占据。十五日壬戌日,敌人派使者送来书信,以讲和为借口。于是朝廷召来曹鼐起草诏书与敌人讲和,派遣两名通事和北方的使者一起离去。王振紧急下令转移营地,跨越沟壑前进,进退之间,行军队伍已经散乱。向南走了还不到三四里,敌人又从四面围攻上来,士兵们争先奔逃,局势无法控制。敌方的铁骑践踏阵营冲入,挥舞长刀砍杀明军,大声呼喊说脱下盔甲扔掉武器的人不杀。众人光着身子相互踩踏而死,尸体遮蔽了原野,塞满了河川,宦官、卫士们被箭射得像刺猬一样。皇上和亲兵骑马突围无法出去,被敌人挟持而去。英国公张辅,尚书邝埜、王佐,学士曹鼐、张益以下数百人都战死。逃脱的军士翻山越谷,连续几天忍饥挨饿。二十多万匹骡马,以及盔甲、器械、辎重,全部被也先缴获。

十七日,朝廷百官聚集在宫殿前,大多听到了战败的消息,私下相互转告,惊恐害怕。退朝出来看到受伤的士兵们满身创伤不断地回来,询问他们,都不知道皇上在哪里。

材料二:

土木堡之败,真是奇怪啊!敌人并非是深入内地的军队,国家也并非处于积贫积弱的形势,只是因为宦官专权,轻视敌人,随意用兵,违背众人的心意,将军队驱赶到绝境,于是导致军队战败,皇上流亡,大臣百官身死荒野。起初不能制止皇上出征,出征后又不能让他早日回师,大臣百官死在战场上,对于挽回败局没有任何益处。然而在仓皇溃败的时候,君主受辱,臣子死节,他们的志向不同于苟且偷生之人,也就不必指责他们贪生怕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甲辰除夜

蔡伸

夜永虚堂烛影寒。斗转春来,又是明年。异乡怀抱只凄然。尊酒相逢且自宽。

天际孤云云外山。梦绕觚棱①,日下长安②。功名已觉负初心,羞对菱花,绿鬓成斑。

注①觚棱:宫阙上转角处瓦脊的形状。这里借指京城。②日下长安:《世说新语·夙惠》:“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王勃《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意为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功名事业不遂,理想还未实现。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写长夜、空堂、烛影,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B. “只凄然”点明词人愁绪无尽,而这种愁绪在“尊酒相逢”时才完全排解。

C. “天际孤云云外山”以景衬情,孤云,远山增添了词人心中孤独漂泊之感。

D. “梦绕觚棱,日下长安”用典,表达了词人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功名的向往。

16. 古代常以菱花为铜镜背面的图案,故称镜子为“菱花”。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为何会“羞对菱花”?

【答案】15. B 16. ①“斗转春来,又是明年”言时间飞逝,“异乡”“凄然”说明词人本应在除夕之夜陪伴家人,却做客他乡,心有愧意。

②“梦绕觚棱,日下长安”“功名负初心”说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对镜自照却“绿鬓成斑”,年事已高,现实与理想落差很大,令人叹惋。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完全排解”错误。在“尊酒相逢”时只是聊以自宽,并没有“完全”消解愁绪。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羞对菱花”的原因之一是时间飞逝,词人却身在异乡。词中“斗转春来,又是明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流逝。除夕之夜,本应是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的美好时刻,但词人却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这种孤独与凄然,使得词人在面对镜子(菱花)时,不禁心生愧意,觉得自己未能尽到陪伴家人的责任。

②“羞对菱花”的更深层次原因是词人对功名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词中“梦绕觚棱,日下长安”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他梦想着能够进入朝廷,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功名已觉负初心”一句,却透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他发现自己年事已高,绿鬓成斑,而功名却仍然遥不可及。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使得词人在面对镜子时,不禁感到羞愧和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檀道济是南朝宋名将,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其典故,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2)《陈情表》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家中人丁单薄,缺少亲属帮助,生活起居无人照料,事必躬亲。

(3)王老师独自漫步在江边,望着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他不禁想起了古人写水月交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塞上长城空自许 ②. 镜中衰鬓已先斑 ③.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④.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⑤. 春江潮水连海平 ⑥. 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衰鬓、斑、期、僮、宛转、芳甸、霰。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筑巢不是鸟类才有的技能,但鸟类筑巢的工艺,在动物界却是无与伦比的。完全可以这样说,鸟儿是以整个身心乃至生命在筑巢。鸟没有松鼠那样的手,没有海狸那般的牙,只有喙和爪。在法国学者米什莱看来,鸟筑巢的普遍情形,(甲 ),还不如说是以胸挤压材料,以躯体将混合材料作一种粘合。①如果此论成立,②则可推论赋予鸟巢椭圆形状的工具不是别的,③而且是鸟的躯体:④鸟在里面不停地边转边压,将“墙”朝前推,⑤终成椭圆的房子。

然而,实际情形却不完全如此。鸟,是以喙、爪和身体以及其他东西来共同筑巢,抑或各显神通地筑巢。譬如,北极的绵凫鸟在生育前,总要忍痛拔下自己的大量羽毛来筑巢。楼燕的近亲——大名鼎鼎液腺发达的金丝燕以唾液筑巢,唾液一遇风,就凝固成半透明的碗状巢窝——燕窝。楼燕营巢则将唾液和入小螺、泥土和草棍,以胸、喙、爪共砌碗状巢。鸟筑巢的行为,虔诚得令人感动、心痛,更是令人 A_____。鸟通过筑巢,似在申明自己并非凡鸟,至少也是有某种精神的鸟。

鸟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巢内有羽毛柔软,草叶柔韧,巢壁圆润。如果你从鸟巢内望出去,那巢外的天空,想来也是井口般圆圆的,和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当是 B_____的。

鸟巢,依靠外力而被高高擎起,是力量与柔软的结合。至于托举鸟巢的主干枝条,与其他柔软所形成的合力,却又使鸟巢异常坚牢、结实,尽管一阵风来一场雨过,鸟巢会宛如慈母乳汁饱满的乳房般微颤。

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总是趋于基本和谐。(乙 ),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

多数鸟巢都不带顶盖。没有顶盖而上空,空如北京四合院,中国瓷器碗、花瓶和壶。依照国人的审美观,惟空者,方有艺术意味,比如国画“留白”。惟空者方成器,方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空——啊,鸟巢,竟空出了哲学与艺术的意蕴。

18. 下列句子中的“如”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只说:愿年轻人万事如意!

B. 惟空者,方有艺术意味,比如国画“留白”。

C.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只是一小块。

D. 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有人认为文中最后一句的“啊”这样的感叹词不适合出现在科普文章中,应该删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8. C 19. A肃然起敬;B相差无几/如出一辙

20. ③而是鸟的躯体;⑤使之终成椭圆的房子。

21. 甲:与其说是以喙和爪筑巢;乙: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

22. ①观点一:应删除。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语言应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啊”这样的感叹 词过于情感化、文学化,不符合文章风格。

②观点二:不应删除。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语言可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啊”这样的感叹词既与后文的“竟”字相搭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鸟类筑巢工艺的赞赏和惊叹之情,又使文章显得更为诗意有趣。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如”表示类比。

A.“符合”的意思,与题干中的“如”意义不同。

B.“比如”是一个固定词组,整体表示举例。

C.“像”的意思,表示类比,这与题干中的“如”意义相同。

D.“及、比得上”的意思,与题干中的“如”意义不同。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A处,由前文“鸟筑巢的行为,虔诚得令人感动、心痛”可知,此处需要一个表达敬意又能体现这种庄重感的成语,可用“肃然起敬”,肃然起敬: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敬佩之情。

B处,由前文“井口般圆圆的”可知,这暗示了它与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有相似之处,可用“相差无几/如出一辙”。相差无几: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差距。表示二者距离很近或差别不大。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此处表并列,“而且”通常用于表示递进关系,不合逻辑,把“而且”改为“而是”。

⑤“鸟在里面不停地边转边压,将“墙”朝前推,终成椭圆的房子”中途易辙,把“终成”前面应加上“使其”或“使之”之类的字眼。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由“鸟筑巢的普遍情形,……还不如说是以胸挤压材料,以躯体将混合材料作一种粘合”可知,这里需要填入一个与后文“还不如说是…”相呼应的句子,同时又能概括鸟筑巢的另一种看似不直观但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方式,故可填写“与其说是以喙和爪筑巢”。

乙处,由“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农业社会里总是趋于基本和谐。……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可知,这里需要填入一个能够引出后文结论(即鸟巢无法代代传承)的假设性条件,故可填写“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观点一:应删除。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科普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科学知识,因此其语言应当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感叹词“啊”在这里显得过于情感化、文学化,与科普文章的风格不符。在科普文章中,过多的情感表达可能会干扰读者对科学内容的理解,降低文章的权威性。因此,为了保持科普文章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应当删除这样的感叹词。

②观点二:不应删除。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的生动形象和趣味性。感叹词“啊”在这里不仅与后文的“竟”字相搭配,共同表达了对鸟类筑巢工艺的赞赏和惊叹之情,还使得整篇文章更加诗意有趣。这样的语言风格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感叹词“啊”在文中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不应被删除。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是否真正有助于我们认识自我、获得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指出在现实生活里,人们普遍存在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衡量自身价值、明确自身位置的行为。这种比较行为十分常见,比如在学校里,学生常将自己的成绩与同学比较,以此判断自己的学习水平;在职场中,员工会对比自己与同事的工作成果、薪资待遇等,来评估自己在公司的地位。接着提出关键问题,即这种比较对于我们认识自我、获得成长是否真正有帮助。这就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比较行为的利弊,它可能让我们清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激励自己进步;但也可能因过度比较,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阻碍自身发展。

议论文开头可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场景,引出“与他人比较”这一话题,然后提出中心论点,如“理性比较,方能实现自我成长”。中间论述 从“为什么要与他人比较”角度论述,分析比较在激发竞争意识、发现自身不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运用举例论证,比如讲述某位运动员通过与优秀对手比较,不断提升自己的训练强度,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接着阐述“过度比较的危害”,如过度比较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嫉妒心理等。采用对比论证,对比适度比较和过度比较的不同结果,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过度比较的弊端。最后论述“如何正确地与他人比较”,提出具体方法,如明确比较目的、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等。运用道理论证,引用相关心理学研究成果或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呼吁人们在生活中学会正确比较,促进自身成长。

素材选择:

选择自己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与他人比较的真实经历,这样的素材更具真情实感,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比如自己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与同学比较绘画技巧,从最初的沮丧到后来积极学习提升的经历。也可举名人事例,如马云在创业过程中,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比较,不断调整阿里巴巴的发展策略,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牛顿与同时代的科学家比较研究成果,在借鉴和竞争中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等。还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家长们过度比较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艺等,导致孩子压力过大,从这一现象深入分析过度比较的危害。

立意:

1.合理比较促进自我成长。

2.莫让盲目比较阻碍前行。

3.正确比较可靠的网络股票配资,认识真实自我。

发布于:广东省

Powered by 联华证券_股票配资平台开户_网上配资股票门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